MENU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中心   集團新聞   新聞詳情
徐冠巨委員:補齊生産性服務業短闆 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發布時間 : 2017-03-07

經濟日報 2017-03-03 11:13:18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圍繞提振經濟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如何做到激活力、補短闆、強實體,依然是兩會期間經濟界人士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金年会董事長徐冠巨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脊梁,振興實體經濟,離不開生産性服務業的配套和支撐。


“加快将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作為振興實體經濟的戰略舉措,加快物流等供應鍊體系建設,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和制造業的活力,增強實體經濟的競争力和内生動力。”基于30年制造業領域的深耕和10多年物流領域探索,徐冠巨委員在今年兩會提出了他的思考。


“這兩年,我問新進企業的大學生,他們能熟練應用各種智能終端,卻都不知道生産性服務業是什麼,去實體企業的意願不強,這是不正常的。”談及互聯網經濟發展和制造業轉型,徐冠巨委員頗有感觸。在他看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支撐了繁榮的互聯網經濟,但生産性服務業卻沒有随之跟上,沒能服務好生産和制造。當前國家重提振興實體經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社會關注點都應該向制造業多傾斜。


“德國制造業那麼強,就是因為信息技術和智能化、金融服務、物流和供應鍊服務在制造業中得到了有機應用,推動德國率先走向工業4.0時代。”徐冠巨委員用“兩個70%”來舉例說明,即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70%,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又占整個服務業的70%。


徐冠巨委員表示,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競争力強,生産性服務業發揮了關鍵的支撐作用。相比之下,我國生産性服務業總體發展還比較滞後,影響了實體經濟整體的競争力,無論是發展水平還是體系化保障,都還不能夠提供有力支撐,企業“小而全”、協同弱、庫存高、成本高、效率低的情況還比較普遍。


從數據看,我國生産性服務業占GDP15%-20%,不到主要發達國家的一半;在信息服務上,我國中小企業互聯網使用率和雲服務滲透率與美國的差距有3-4倍;在物流服務上,我國企業物流成本占生産成本的比重達到30%-40%,而美國隻有10%-15%;在金融服務上,我國制造業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是美國的3倍以上。


徐冠巨委員建議,出台專項規劃和政策措施,推動更多資源要素投入到生産性服務業發展中來。大力度探索政企協力新機制,共建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平台型的項目,同時引導支持民間資本加大投入,投身生産性服務業的創業創新中。


他還認為,生産性服務業包含産業門類衆多,要打破各自孤立發展的局面,應用好互聯網的時代元素,以“搭平台、建生态”的思維,建設“開放、共享、共生、連接”的生産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台,整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系統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


“生産性服務業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如果保守預計,到2020年,我國生産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5%,就可以帶來12萬億元産值的增長空間,5年可以新增就業2500萬人以上。”徐冠巨委員說。


徐冠巨委員進一步呼籲,生産性服務業是一片藍海,在智慧物流平台和供應鍊體系建設上,未來還有巨大的創新空間。希望更多民營資本、社會力量,關注并參與這一領域的創業和創新,推動形成“生産性服務與生産制造協同發展”的産業新生态,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記者:韓秉志 責編:徐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