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中心   集團新聞   新聞詳情
新華社瞭望智庫:中國公路物流兩大痛點亟待醫治
發布時間 : 2015-05-23

 

導讀

    5月22日,新華社瞭望智庫刊發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金年会董事長徐冠巨署名文章,文章分析了當前中國公路物流存在的系統缺乏和資源配置兩大痛點,并提出必須大力發展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才能破解物流困境。

    當下,股票市場紅紅火火,依靠互聯網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風靡中國。但實體經濟的制造業可謂水深火熱。制造業的困難與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物流的服務水平有非常大的關系。中國的物流之痛已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之痛,物流運行效率低下已成為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和國民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瓶頸。

    現在制造業的企業能賺幾塊錢呢?我國物流總費用占GDP18%左右,比歐美發達國家高一倍。按2014年我國63.6萬億元GDP測算,這一比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每年可新增60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解決物流之痛迫在眉睫。

 

系統缺乏之痛

    中國物流為什麼發展不好呢?症結在于,物流沒有一個系統來保證。

    春運40天,國家有28.09億人次流動,怎麼流動呢?它的量、它的流向都很清楚。這個是有客運系統保證的,高鐵是有系統,民航也有系統,人的流向掌握的清清楚楚,以便于國家來指揮和調度。

    但中國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缺少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物流中心,公、鐵、水、空等多種運輸方式之間聯動不協調,增加了中轉成本。

    物流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嚴密的邏輯關系,一環扣一環過去的。所以有一句俗話,物流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成本、最便捷方式去達到運輸的目的。

    這就要求将過去傳統的面對面的交易,改為用信息化交易,或用信息化手段來連接,也意味着需要構建一個覆蓋全國的多式聯運的高效物流網絡體系。其中,公路物流既要分擔主動脈運輸,更要承擔串聯各物流樞紐節點、實現最後一公裡的重任。所以,以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為載體,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為工具,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網絡化平台模式,建設中國公路物流網絡運營體系,也成為了建設代物流體系,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挑戰之一。

 

資源配置之痛

    中國公路物流卡車司機經常面臨一個困境:有車無貨。

    我國貨車由于找貨、配貨時間長,空載率高達40%以上,有效行駛裡程平均每天隻有300公裡。貨物和車輛的不對稱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降低了物流效率,提高了成本,現在亟需促成車貨匹配。

    對司機的保障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司機常年跑運輸,思想高度緊張。他從一個城市跑到另一個城市,卡車需要休息,人也需要休息,但沒有讓司機休息的一個地方。司機買車以後,想上保險,保險公司卻不願意接納他投保,總感覺到為司機保險,經常要虧。理由是司機老是超載比較厲害等等。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今天,我們國家的物流和工業化發展的水平太不相稱了。

 

物流困境何解?

    國家需要進一步明确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的公共基礎設施屬性,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建議把公路港作為交通基礎設施納入規劃,制定明确的建設标準和規範,并按照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待遇,研究制訂用地、規劃、财稅、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加大引導與支持力度,探索适應這一模式發展特點的、政府扶持下的市場化運營新模式。

    把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列入國家戰略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建設。建議将其納入到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以及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并推動各自治区市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以加快推進建設。

    支持公路物流信息化發展,促進互聯互通。建議将具有跨區域服務能力的公路港信息平台納入示範工程,并以此為突破口,推進大數據、雲計算在公路物流領域的應用,及時研究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進物流園區互聯應用,在更大範圍内整合各類物流園區信息資源,實現互聯互通和網絡化、智能化發展。